7月30日,当兰新高铁海东站最后一趟列车驶离,凌晨1时,吴福军肩扛检查锤踏上站台,锤头敲击帽石的“叮当”声在寂静中格外清脆。伴随着防护员就位,作业正式开始,手电光束扫过站台,马甲上的荧光条在漆黑中划出银色轨迹——这是高原铁路的“天窗期”,也是房建设备检修的黄金时间。
作为青藏集团公司西宁房建生活段高铁房建维修综合车间海东综合工区工长,吴福军管辖着兰新高铁青海段东端75公里线路的263处房建设备。
“吴工长,我们海东西站售票室断电了!不能正常售票了,麻烦您快过来看看!”“吴工长!民和南站候车室突然没有电了,还有一趟列车需要接发,您快帮我们恢复一下!”西宁房建生活段海东综合工区值班室的电话接连炸响。工长吴福军一把抓过应急灯,义无反顾地冲向现场——兰新高铁青海段“东大门”三站同时告急,而他的抢修组仅有7人。
“小冶带三人去民和南,其余人跟我走!”吴福军扯着沙哑的嗓子分组。工程车发动前,他半个身子探出车窗喊道:“故障一定不能过夜!”两束车灯撕裂夜幕,朝着相反方向疾驰。此时,海东、民和南、海东西三站数百名旅客的出行命脉,系于这支微型战队的精准操作。
从军营到铁路的坚守,这份雷厉风行的硬功夫,源自武警部队的淬炼。1996年12月,18岁的吴福军入伍青海武警海东支队循化县中队,三年军旅生涯教会他两件事:责任如山和细节定生死。他将军事化管理带入工区:万余个设备点位建立“健康档案”,站台限界严格遵守“1750”和“1250”,用行动诠释“守门人”的精准防线。
为守护这条青海“东大门”咽喉要道,吴福军创新“三色预警机制”:红色标记防洪薄弱点,黄色标注已加固区,绿色标识安全设备。
今年7月24日暴雨夜,吴福军顶着强风攀上站房屋顶,用手电光柱引导应急组封堵风雨棚裂缝。雨水灌进衣领时,他嘶喊着提醒队员:“排水口流速异常!立即启动备用导流槽!”就如1998年他在循化县救洪灾时一样——这一刻,武警战士的“战备基因”与铁路人的专业素养完美交融。
夕阳为海东站镀上金边。结束巡检的吴福军立于雨棚顶端,眺望东去的列车融入暮色。当年在黄河岸边筑堤的青年,如今已成为钢架丛林中的“定海神针”。当被问及坚守的意义,他指向站台上归家的旅客:“门闩再小,关乎万家灯火!”(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邢生祥 通讯员张天杰)
灵菲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