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江风裹挟潮气掠过钢梁。国铁上海局的郭翔握着检查锤,对着桥梁支座螺栓敲得“叮叮”响。自沪苏通铁路开通,一千四百多个夜晚,他始终守着这座桥。
曾是坦克驾驶员的郭翔,两年“优秀士兵”的经历练就他“认定的事盯到底”的性子。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373个墩台、1464个支座、300多万枚螺栓,在他眼里如同坦克方向盘,半点不能松。2024年,他带的班组被评为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
天快亮时,铁路上海机车检修段的打卡机“咔哒”响了。刘海龙已写下:“今日大雨,配电箱加强防潮检查”。这个动作,他做了十年。四年部队生涯教会他:“提前一分钟准备,就少一分风险。”
去年台风“贝碧嘉”来袭那晚,积水漫过雨靴,他喊着“加台备用泵”,带工友连夜架泵、堆沙袋,直到天蒙蒙亮水退了才松口气。早年吃过敏捷配电的亏,他拉着安全员画流程图,逼班组反复练习,直到人人对流程烂熟于心。如今团队一年处理三百多起故障,应急速度快了四成,汛期设备从没出过岔子。十年间,他就像“安全哨”,哨声里全是老兵的实在劲儿。
这位干过四年半的雷达兵,把盯雷达屏幕的专注,全用在了站房设备上。“房建无小事,守的是万千旅客回家路。”从1984年穿上铁路工装,这话他念叨了四十年。今年梅雨季,上海站一根落水管漏水,他深更半夜赶来修,蹲在闷热的站台上盯着接口密封胶,眼睛都不眨。2025年是他最后一个暑运,他仍天天最早到工区,确保599件设备平安。从年轻小伙到两鬓发白,站台上的巡检路早成了他的“责任地图”。
杭黄高铁桐庐基地烈日炎炎,姜磊森的工作服被汗浸得深浅不一。这位拿过火箭军三等功的老兵,应下任务时拍着胸脯说:“给我一个月,保证弄好。”那一个月,他带团队在烈日下拆设备,深更半夜还跟着作业队记数据,图纸边都被汗泡得起了卷。试作业合格后,他仍不撒手:“再试几次,数据稳了才算数。”十年里他啃下不少硬骨头,车钩拆装从3小时缩短到1小时,制动梁拆装省力六成。从军营到铁路检修场,他把军人不服输的劲儿,全变成了实打实的技术能耐。(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黄榆 通讯员汪寒)
灵菲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